自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后,全球市场陷入一片动荡,大规模地停产导致产业中断,供需错配,再加上多个全球经济主体搞起了大水漫灌,大肆印钞,于是全球通胀随之爆发,粮价飞涨。
(相关资料图)
而其中以玉米的涨幅最为明显。
原因是玉米的用途十分广泛,比如既可食用,也可饲用,同时还在深加工以及能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,于是玉米需求激增,一时间涨势冲天。
经过一年多的调整,全球市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短暂的平衡点,粮食市场的动荡也有些许减缓。
然而就在这时候,俄乌冲突爆发了。
由于俄乌两国是全球小麦重要的出口国,于是冲突爆发后,小麦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。也是从这时候开始,小麦接过了玉米的“接力棒”,成为扰动粮食市场的头号作物。
不过,大概是之前的经历让市场有了应对经验,小麦的这轮涨势持续的时间并不长,再加上美联储又开始疯狂地激进加息,于是麦价也越走越弱。
而到了2023年,玉米小麦逐渐回归平静,但大米却逆势上涨。
为什么说是逆势上涨呢?
因为经过了两年多的调整,国际粮食市场已逐渐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。再加上市场对于全球通胀见顶、经济衰退的预期越来越强烈,需求走弱,供给回调,市场的波动也开始变得平缓。
虽然仍有一些突发因素,比如黑海协议时隔一年后终于中断,也再次引发了粮食市场的一阵波动,但是显然波动的幅度已大幅缩窄。这意味着,在全球市场变化趋缓的大背景,粮食市场的应对能力也在提高。
另一方面,相较于玉米和小麦,大米的用途比较单一,主要以食用为主。而且产地也比较集中,产地与需求地域重合度较高,流通半径不大,所以大米行情的波动也很小。
但为何这次米价却不断创下新高呢?
联合国粮农组织前几天刚刚发布了7月份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,7月指数达到了123.9点,环比上涨了1.3%,为今年以来的第二次上涨。
其中大米价格指数上涨了2.8%,同比涨幅则达到了近20%,并创下近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。同时,亚洲大米价格也飙升至近15年来的新高。
粗略统计,近一年来,全球大米价格已上涨了15%-20%。
米价飙升,很多人认为天气是罪魁祸首。
近几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,在连续3年的拉尼娜过后,厄尔尼诺又卷土重来。而从往年来看,在厄尔尼诺年份里,稻谷产量很容易受到影响而下滑,原因是亚洲地区受厄尔尼诺影响会变得更加炎热而干旱,从而威胁着稻谷的产量。
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。
今年印度的高温天气就提前了,在2月份时多地就已经高温频现了。而到了季风季,降雨量也比往年同期减少了约10%。今年农民种植的稻田面积也比去年下降,这使得印度国内米价大涨。
而作为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国的泰国也不容乐观,同样也面临着干旱的侵袭,之前就有机构预测,今年泰国大米产量可能会下降6%。
其实除了天气,大米的需求上涨也是一个原因。
从去年小麦上涨的行情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,由于小麦和大米同样是口粮,在小麦价格一飞冲天以后,多国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大米身上,于是开始囤积大米,使得大米需求上升。
第三个原因则是政策。
虽然每个国家会根据各国的情况来制定相关粮食进出口政策,但也同样扰动着全球市场。
就拿7月底印度发布的大米相关禁令来说,禁令一出,使得全球大米市场一片哗然。
印度作为全球大米第一出口大国,其出口量占到全球大米贸易量的40%之多,所以印度的大米禁令令市场恐慌万分。
而随后,俄罗斯、阿联酋等也纷纷下发大米出口禁令,虽然他们并非是大米出口的主要国家,但是也同样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,使得米价攀升。
而更糟的是,根据多方机构认为,全球大米的上涨还没有到头,这意味着,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米价或许还要继续攀升。
一方面是天气的扰动还在持续。
厄尔尼诺的威胁仍在持续,接下来天气会如何演变仍然是未知,将继续威胁着稻谷产量。
二是突发事件仍然持续不断。
比如黑海协议时隔一年后中断,再次掀起了小麦市场的风云。在7月的指数中,国际小麦价格上涨了1.6%,为近9个月以来首次环比回升。
而大米和小麦均为口粮,接连齐涨可能会进一步互相影响。
三是政策多变。
虽然全球粮食供应恢复,不至于出现大幅缺口,但是区域性的缺粮仍不可避免。尤其是当粮食出口国进一步缩紧出口时,会导致进口国供应紧张甚至是短缺,仍然会推动粮价继续上行。
所以,大米的上涨还未停止,而且它正以一种新的形式扰动着全球市场。在经历了疫情、地缘政治冲突,再叠加极端天气的干扰下,全球粮食市场正变得更加敏感与脆弱。
本文完,感谢阅读!随手点赞,给个支持。
标签: